根据三江源生态监测工作的目标以及目前三江源地区开展的监测工作与监测能力现状,对各类生态监测站点布设进行野外核查,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认,对三江源地区进行初步站点调查,在整合现有监测资源和填平补齐的基础上,合理布设生态监测站点,通过对年度布设的63处森林站点的监测,统计得出站点信息元数据,并以三江源地区森林资源为基础,以监测所得数据为依据得出年度森林监测报告(word)。
2、数据说明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5年封山育林项目未实施,因此只设置完成63处区域监测站点的外业调查工作(含2处综合站点),同时为便于以后的监测数据分析,特对三江源地区的森林基本情况、森林资源、森林类型等进行罗列,对三江源森林资源情况进行了本地数据的陈述。
样地号的编写方式为:县行政代码—**JC—样地号码—年度。**指监测项目,如三江源监测为SJYJC、三江源森林监测为SLJC,三江源荒漠化监测为HMHJC,湿地监测为SDJC。样地号码按各县所作样地顺序编号,如001….。年度为监测站点初设年度,如监测年度为2005年,书写时即为05。
详细调查了森林站点中的各项因子,调查因子如下:
立地条件:包括地貌、坡度、坡向、土壤(土壤类型、厚度、质地、枯枝落叶层厚度、大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含量)等。
林分因子:包括地类、权属、植被状况、林种、树种、盖度(郁闭度)、起源、平均高、平均直径、蓄积量、生长量等。
生物量:包括灌木和草本单位面积生物量、产量。
野生动物调查:包括种类、数量、分布、种群密度、生境条件等。
林业工程调查因子:工程实施状况调查包括工程名称、实施年度、实施期限、类型、治理面积、治理措施、管护措施、禁牧状况、造林(补植)树种、密度、保存率、成活率、造林树种高度、地径等。
3、数据处理过程
本数据遵循外业调查的真实性、客观性,在将外业调查的监测数据取回后,利用统计分析后的森林数据集建立数据库,按照三江源项目要求对监测因子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监测站点的优势树种种类、乔木郁闭度、胸径、树高、蓄积量、灌木的盖度、高度、工程与非工程之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比,进而开展报告的编制。
数据的引用 青海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青海三江源区2005年森林监测报告集,2014年
为尊重知识产权、保障数据作者的权益、扩展数据中心的服务、评估数据的应用潜力,请数据使用者在使用数据所产生的研究成果中(包括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数据产品和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数据产品等成果),明确注明数据来源和数据作者。对于转载(二次或多次发布)的数据,作者还须注明原始数据来源。
最近10条服务记录如下:
数据评论